學營養師教你 5 分鐘看懂食品標籤!成分表 × 營養標示一次看懂!

想要吃得健康,到底第一步是什麼?
其實對於營養師來說,除了先認識基本營養素之外,再來就是要學會看食品標籤。
看食品標籤不只可以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之外,更可以找到高CP值的食物喔!
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,你就能在短短 5 分鐘內判斷食品的「真實健康度」,再漂亮的包裝都欺騙不了你的法眼~
一、先看成分表:越前面代表添加量越高
依據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,食品只要混合兩種以上成分,就必須按照含量「由多到少」排列。
所以看前 3–5 個成分,就能決定 80% 的健康程度。
✔ 比較好的狀態:
- 前幾項是看得懂的原型食材(如雞肉、牛奶、豆類、穀物)
- 無過多香料、色素、奶精、植物油粉
✘ 需注意的狀態:
- 前面就出現糖、葡萄糖漿、麥芽糊精
- 充滿像化學名詞的添加物:己二烯酸鉀、乳化劑、香料、抗氧化劑、植物油粉、奶精
- 第一個成分就是糖 → 基本上就是「在吃糖」
成分越簡單、越像食物,通常越健康。越像外星語或化學名稱的添加物,就建議少吃點吧!!

二、再看營養標示:不同需求看不同欄位
營養師不會「全部項目都看」,而是依需求擺重點。以下是最實用的判讀法:
1. 想補蛋白質 → 看蛋白質含量
- 每份至少建議 5–10g
- 若蛋白質很低、且成分全是奶精或植物油粉 → 不是理想蛋白來源
2. 想控制體重或減脂 → 熱量、脂肪、糖都要看
- 一份熱量是否超過 200–250 kcal?
- 總脂肪、反式脂肪是否偏高?
- 糖是否小於 10g、15g ?
3. 想控糖 / 控血糖 → 糖含量 + 成分是否有隱形升糖物
- 即使營養標示寫「糖 0g」,成分若有「麥芽糊精」→ 一樣升糖
- 常見陷阱:無糖飲品卻充滿香料、增稠劑、代糖
控糖一定要:營養標示 + 成分表一起看。
4. 想控血壓 → 看鈉
- 每天鈉建議上限:2,400mg
- 餅乾、泡麵、滷味醬料常常「一份就 600–1,000mg」
- 若一包食品鈉超過 400mg → 需注意攝取頻率

三、比較不同品牌時:只看「每 100 克」
不同公司定義的「每份」份量差異很大,因此:
比較食品健康度時,一定要統一比較「每 100g / 每 100ml」數值。
例如:
- 品牌 A:每份 20g,熱量 100 kcal
- 品牌 B:每份 50g,熱量 100 kcal
看似一樣,但換算 100g,B 其實明顯更高熱量。所以記得在比較時,請務必使用相同基準做判斷喔!
四、營養標示裡的糖不一定是「額外添加」
常常我們在乳製品中會發現,儘管成分裡面沒有另外添加糖,但是在營養標示裡面卻有糖?!
這其實並不是廠商偷加了糖,而是乳製品中天然存在的「乳糖」,並不是額外添加。
所以有控糖需求的人一定要記得:
除了要看成分表有沒有添加糖,也要看營養標示中是否有食物的天然糖份喔!

常見問題
1. 成分表的順序代表什麼?
成分表一定要依照「由多到少」排列,越前面的成分含量越多。
若前 3–5 項出現糖、麥芽糊精、植物油粉、奶精等,代表食品加工程度高;若是天然食材(如牛奶、雞肉、豆類、穀物),則較健康。
2. 無糖產品真的沒有加糖嗎?
不一定。營養標示可能寫「0g」,但如果成分表有麥芽糊精、玉米糖漿固形物等,就算沒有砂糖,也會升高血糖。
控糖者一定要 營養標示 + 成分表 一起看。
3. 不同品牌的食品要怎麼公平比較?
不要看「每份」,因為每家定義不一樣。
真正比較方式是看 每 100 公克/每 100 毫升 的熱量、糖、脂肪、鈉含量。
這樣才能看出哪一款真的比較健康。
結語:會看標籤,是最實用的健康技能
食品包裝可以很華麗,但標籤永遠不會說謊。
學會看成分表與營養標示,你就能:
- 避免吃到高糖、高鈉、高熱量陷阱
- 選出真正對身體好的食物
- 讓飲食回到「你主導」而不是被廣告牽著走
這個技能不需要營養學背景,不需要背專有名詞,只要每次購物時多看 5 秒,健康就能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