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便也能看健康!七種大便形狀一次讀懂你的健康密碼!

大家看醫生時,無論是中醫、西醫,是不是常常被問到「最近排便正常嗎?」

這個問題可說是萬年不敗的經典問題!這並不是因為醫師想窺探你的隱私喔~而是因為糞便形狀能夠精準反映腸道的蠕動速度、消化吸收功能、腸道菌相,以及消化道黏膜是否處於發炎狀態。而「糞便」就像是觀察身體最直觀且最實用的方式。

什麼是 BSFS?為什麼它能反映腸道運作?

布里斯托大便形態量表(Bristol Stool Form Scale, BSFS)於 1997 年問世,用來幫助醫師以及病患在溝通上更精準。BSFS 將糞便依照形態、含水量與成形程度分成七型,並對應腸道蠕動的速度。

研究指出,大便越硬、越乾,大多代表通行時間越長;反之,越水越不成形,往往代表腸道蠕動過快、吸收不完全,或是其他原因使得身體需要加速讓物質排出喔。

  • Type 1–2 的患者,大腸通行時間通常超過 60 小時,屬於明顯便秘。
  • Type 3–4 大多落在 20–35 小時之間,被視為最健康的腸道通行時間。
  • Type 5–7 大腸通行時間可能短於 12 小時,反映腸道蠕動過快或吸收不良。

也因為 BSFS 與腸道功能的關聯高,它後來廣泛被運用在腸躁症(IBS)、發炎性腸道疾病(IBD)、腸道菌相研究以及膳食纖維與益生菌的臨床實驗中。

七種大便形狀:腸道正在發生什麼事?

1️⃣ Type 1:小顆粒狀,難以排出似兔子便便——便秘較嚴重

這種糞便一顆一顆、乾乾硬硬的就像兔子便便、羊便便一樣的,排便要很用力,排便完卻還是覺得肚子悶悶的好像沒有大完。

這種類型通常為「腸道蠕動過慢」導致糞便在腸道中停留過長,水分被過度吸收了。

常見因素為水分、膳食纖維量攝取過少、缺乏運動、長期憋便、壓力導致自主神經功能下降等。

2️⃣ Type 2:香腸狀+表面凹凸不平——中度便祕

這種型態雖然有像標準的糞便了,但表面明顯粗糙且結節狀,代表糞便仍在結腸停留偏久。此時腸道蠕動雖未慢到「完全卡住」,但已經不足以維持水分與食物殘渣的正常推進。

通常會伴隨脹氣、排便費力、排不乾淨或排便間隔拉長。

3️⃣ Type 3:微裂痕的長條形——正常,但要加強注意飲食

這是許多人的常態糞便。它表示結腸通行時間略長,但仍在健康範圍內。若排便不需用力、不疼痛、沒有排便不完全感,只需要飲食上再多點水、油、纖維即可。

4️⃣ Type 4:光滑柔軟的長條——100分的大便型態!

這個狀態的糞便可以說是「黃金標準」喔!光滑、柔軟、不黏馬桶,一次排出量足、過程輕鬆無痛。這類糞便代表腸道蠕動、消化吸收、水分攝取與膳食纖維比例都處於最佳平衡狀態。

通常擁有穩定作息、均衡飲食、腸道菌相良好的人,最容易察看到 Type 4。

5️⃣ Type 5:柔軟的小塊狀——正常或腹瀉邊界

這類糞便容易排出,但部份無法成條狀。常見於腸道偏敏感、腸躁症,或是近期飲食吃較多有潤腸功能的食物,如:木耳、秋葵等。

如果偶爾出現並無大礙,但若頻率增加,可能表示腸道吸收水分的時間縮短,或腸道菌相正在變動。

6️⃣ Type 6:糊狀、不成形——腸道蠕動明顯過快

Type 6 的糞便水分含量明顯增加,呈現糊狀稀軟且易碎散。它常與腹瀉前期、吃壞肚子、食物不耐(如乳糖不耐)、腸道菌相失衡、腸躁症相關。當腸道蠕動過快時,水分沒有足夠時間被吸收,因此糞便會呈現糊狀。

7️⃣ Type 7:完全水狀——明確腹瀉,需注意脫水與感染可能性

完整的水狀糞便通常意味著腸道嚴重蠕動過快,也就是根本來不及消化吸收,就被排出了。若排便頻率高、量多、顏色偏綠或帶有黏液,多半與急性腸胃炎、細菌感染、病毒性腸炎、食物中毒相關。

『布里斯托大便形態量表』(Bristol Stool Form Scale, BSFS)於 1997 年問世,用來幫助醫師以及病患在溝通上更精準。BSFS 將糞便依照形態、含水量與成形程度分成七型,並對應腸道蠕動的速度。

改善腸道健康的飲食對策!

便祕

便秘不是「大不出來」這麼簡單,而是飲食、生活習慣、壓力等多個層面共同累積的結果喔!通常我們會建議先從「水分」、「好油」與「膳食纖維」開始。

接著同樣重要的是「多運動」!!運動可以幫助腸道蠕動以及調解壓力,這些都能幫助改善。也可以適當地補充「鎂」、「益生菌」等保健食品喔!

如果這些都改善仍無進展,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。

腹瀉

腹瀉的核心問題是水分吸收不足與大腸滯留時間過短,因此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永遠是第一步。飲食上,可以先注意是否有攝取到不新鮮或是刺激性,如烤炸辣、重油鹽的食物。

若腹瀉持續超過兩天,或伴隨其他警訊(血便、發燒、劇痛、突然體重下降),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感染、食物過敏、IBD 或其他腸道疾病。

什麼情況需要就醫?

要記得!如果在短時間內糞便形狀產生大幅問題,無論是突然變很細、變黑色、有黏液等,都非常有可能代表腸胃道出現問題了,建議持續觀察並盡快就醫!

如果伴隨持續出血、腹痛、發燒、腹瀉、脫水的狀況,則請馬上看醫生,切勿自己購買成藥來吃~

總結:排便是最直接也最被忽略的健康指標

所以下次上廁所時別只顧著滑手機喔!可以上完後回頭看一下,觀察一下,只需要短短幾秒鐘觀察,你就能在症狀發生前先看到趨勢。從專業角度來看,排便是人體最便宜、最方便、最準確的健康監測方式之一。

若能養成定期觀察便便、留意形狀、顏色與排便感受的習慣,就能更早察覺腸道的變化與訊號,在問題變大前介入改善。
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6690980/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